6月19日下午,随着武汉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国务院马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马学科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骆郁廷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问题》讲座在云端落下帷幕,“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顺利完成本学期的10期云端讲座,圆满收官。为了落实校党委“停课不停学”的要求,适应特殊时期我校师生居家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变化、新期待,在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马克思主义学院认真谋划、周密筹备,将火热战“疫”转化为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的云端课堂,通过屏对屏、键对键,云端开讲、在线互动,固定在每周五下午,给全校师生带来鲜活、深刻、难忘的学术盛宴与思想大餐。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开办于2019年5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等研究院协办,科研处等校内相关部门全力支持,面向全校师生开展。疫情防控期间,得到了校内外广大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教育者、学习者在云端的热烈欢迎与积极参与,在学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一、学校支持、学院重视,打造“高精尖”品牌讲坛
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得到学校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校党委将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作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重要平台,纳入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安排,体现在双一流建设、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规划中。学校领导亲力亲为、直接指导、亲自参与。在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4月23日,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校长张政文教授应邀主讲大讲堂云端讲座第一讲,给全校师生带来“黑格尔:世界历史与审美现代性”的精彩报告,一时间圈粉无数。6月13日,副校长林维教授主持大讲堂第14期讲座,向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王炳林教授介绍大讲堂情况,对大讲堂在疫情防控期间坚持办好高端讲座、育好时代新人表示肯定并提出期望。科研处将大讲堂列进全校科研活动安排、纳入学校长江学者系列讲座进行整体部署,在政策支持、业务指导、宣传推介等方面予以倾斜。


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引向深入,把组织好大讲堂作为马克思主义高精尖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和全力支持配合疫情防控的重要抓手,由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楠老师整体统筹,王维国副教授协助,全院上下全力配合。本学期在线教学进入平稳期后,4月5日,学院召开线上党政联席会对大讲堂云端讲座提早谋划、整体部署。通过网络工作小组集中研讨、在线平台效果对比与实验、深入讲坛在线学习等多种方式,落小落细落实特殊时期大讲堂的组织实施。特别是在邀请主讲人和选择讲座主题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主讲人均为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国务院马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中组部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权威学术杂志主编等顶级专家,理论功底深厚,学术声誉卓绝,教学经验丰富;讲座主题力求足够前沿、足够深刻,更立足师生普遍关注的学科重点、学术难点和学习疑点,力求做到“精准解渴”。
二、大师云集、名家荟萃,超强阵容带来学术盛宴
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本学期首场云端讲座张政文教授亲莅讲席,海报一经发出,便让许久未听讲座的同学十分惊喜。这也预告了本学期的主讲人阵容如“开挂”一般:十名主讲人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教育部社科中心等国内顶级高校及顶级社科研究机构,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4名、教育部马学科教指委副主任3名、马理论重要专业期刊主编3名、三大权威文摘杂志主编1名、国务院马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4名、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8名、教育部“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主讲教师2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6名。其中不少专家还兼任院长、所长、主编等职务。
十位主讲人研究方向不同、课堂风格异趣,为同学们描绘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丰富图景。张政文校长在讲座中追根溯源、旁征博引,极大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教育部“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主讲老师冯秀军教授在阐述信仰问题时娓娓道来、春风化雨;刘建军教授理论功底深厚、问题意识强烈,对于民族和历史极具洞察力和责任感;王炳林教授学术经验丰富、逻辑思路清晰,对学科发展中现存之问题的批评鞭辟入里。十位专家学者都以其研究所长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场精妙绝伦的知识盛宴,让人大呼过瘾,也通过信手拈来的事例、逻辑缜密的论述和平易幽默的语言展现出强大的人格魅力,使同学们充分领略了立场坚定、理论扎实、视野宽阔的大家风采,树立了心目中的治学榜样,明确了未来的努力方向。

三、领域广泛、内容丰富,精准回应师生求知诉求
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的讲座主题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七个二级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多个领域。在基本原理方面,张政文教授的“世界历史与审美现代性”、田鹏颖教授的“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创新发展和时代意义”,深入思维历史、探析学理内核;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刘建军教授的“深化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肖贵清教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理论、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孙熙国教授的“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把握时代脉搏、紧扣前沿命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冯秀军教授的“谈信仰的生成”、骆郁廷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问题”、何云峰教授的“新时代需要何种劳动精神”、强化思想引导、廓清模糊认识;在学科建设方面,韩喜平教授的“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王炳林教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方法问题”,彰显学科自觉、强化学科自信。
系列讲座聚焦师生所关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对准焦点,破解难点,瞄准切入点,与时俱进地挖掘理论深度,力争提出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回答,彻底解决“讲不深”“讲不透”甚至“不敢讲”的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深度与理论高度。场场讲座有“掌声”、有“笑声”,更有同学们的“拔节成长声”。这些讲座使同学们既获得了理论层面的指导,也收获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方法,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了自身的学术荣誉感、责任感与使命感。此外,很多主讲专家为同学们介绍了其所在高校马院的研招情况,为准备考研、继续深造的社科大学子提供了宝贵的备考信息和方向性指导。

四、深受欢迎、场场爆满,线上讲座也要“抢座”
学术名家大讲堂吸引了大量校内外师生的观看和学习,有些同学和老师已经成为大讲堂的“忠实粉丝”。本学期10场线上讲座场场爆满, 基本上开讲几分钟、甚至还没开讲会议人数就达到300人上限,仍不断有人要求扩容,只好提前“锁定”会议室。最后一讲武汉大学骆郁廷教授的讲座,开讲前20分钟,腾讯会议室就达到人数上限,而这时骆郁廷教授还没有进入会场,一位热心同学不情愿退出后,骆教授才得以“挤”进会场。大家笑称“连线上讲座都要早早去‘抢座’”,大讲堂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讲座后,同学们或以语音连线形式、或以文字留言形式,与主讲老师交流问题,由于热情高涨而时间有限,提问机会往往是“一票难求”,新生代不乏角度刁钻之问,先行者更有拍案叫绝之答,在讲座内容之外,每一次问答给人之教益亦不在小。
大讲堂的热度来自于聆听讲座的校内外师生的获得感。学院组建“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学习群”微信群,发布重要学术信息,组织学生进行研讨。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崔凌俊同学把大讲堂称为“思想上的及时雨”和“思想盛宴”;2019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徐思宇同学说:“在聆听的讲座过程中,我更进一步树立了问题意识,对于当代中国之制、中国之治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理想信念、思想品质有了更深的体悟,对于研究方法、研究方向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郭灏是大讲堂的资深“编外”学员,10场讲座场场不落,他说:“疫情防控期间还能免费听到这么多大咖的精彩讲座,不亚于修了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课,值了。”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赵付科认为:“社科大的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为全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宣传、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云端平台,值得点赞!”





五、着眼长远、科教融合,推进学科教学科研行稳致远
与学科科研工作深度融合。学院把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作为推进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重要契入点,着眼于学科建设需要确定专家人选、立足于学科发展确定讲座选题,以高端讲座带动学科发展与科研工作。今年年初,学院组织力量研制了《思想政治教育一流专业建设方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专业提升方案》,学院利用讲座前的沟通协调、讲座中的互动交流、讲座后的经验分享,向学界大咖请教学科建设经验,邀请专家指导教师科研,增进他们对社科大马学科的认知认同,积极推进社科大马学科入主流、创一流。在2020年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学院把大讲堂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专业“听说读写研用”立体学术实践体系,赋予学分、保障课时,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与新文科建设深度融合。借助“新文科”建设东风,按照网络生态和运行规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塑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新形态,努力做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互联互通,本学期的云端讲座只是牛刀小试。下一步,在讲座主题上,将推出马克思主义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的系列学科前沿讲座。在讲座形式上,实现云端讲座与线下讲座的常态化统筹举办。在讲座开发上,学院本学期组织的“学部委员形势与政策报告会”慕课吸引了81000余名校内外学生在云端共享学术盛宴。借鉴这一经验,学院将广泛开发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的直播式、录播式、植入式、观摩式等多样化应用,形成“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打造“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精品MOOC。积极拓展资源共享、教学支持、学习交互等服务,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的智能化、共享性、互动性,实现多渠道传输、多屏幕传播、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不能闭门造车、自绝于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学术共同体的互相交流、健康发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要下大气力、用真功夫。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背靠中国社科院,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的参天大树,拥有得天独厚的科研资源和教育资源,在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上不断探索,取得了诸多积极有益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培养和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16期,获得了校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学习者的一致好评。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对标国内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以高定位、高标准做好大讲堂系列工作,力求将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打造成以学术性、前沿性、开放性为特点,具有社科大鲜明特色、社科马院特点,在学界和国内高校拥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