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风采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学生工作 -- 班级风采 -- 正文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2019级本科马理论班前往圆明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发布日期:2020-12-08   点击量:


值圆明园罹难160周年之际,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班级思想建设,在学院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下,2019级本科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班于11月7日组织全体同学前往圆明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入园伊始,同学们就按照原计划自由组合成几组队伍,分组参观历史遗迹并完成拍照打卡任务。秋意浓浓,黄叶翩翩,于圆明园内,同学们或震撼于圆明园这一庞大的艺术品和历史上能工巧匠的精湛建筑技艺,或叹息于这片见证着民族屈辱历史的断壁残垣。在光影留念中,同学们记下的不仅仅是眼前令人扼腕的景色,更是那段沉重的历史以及它所带给我们的知耻而后勇的坚定前行的力量。

如今的中国非复当年的贫弱,已然崛起。生活在伟大复兴中国的我们,更不能忘记屈辱的历史,我们需要将国耻记在心中,以此为动力在我们的专业领域奋发图强,报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才能向着伟大光辉的未来前进、前进、再前进。

 

 以下是部分同学的感想:

房姝君:

立冬时分,我们结伴来到圆明园,严寒尚未侵袭,深秋的夏宫倒颇有些“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的意味。圆明园不愧为万园之园,一方避暑宫苑不仅能管窥皇家宫廷院落的雍容华贵,也能依稀感受到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中西方的建筑风格融合渗透,曲水岛诸、亭榭楼阁、美不胜收。

是的,这里确实很美——美的动人心魄,也美的酸涩悲怆。一百六十年前,这里曾燃烧着熊熊大火,三天三夜,一座文明瑰宝在火舌的舔舐下化为灰烬。纵使这万园之园曾经如何胜景,如今也只剩下零落破败的残砖瓦砾,有些甚至只有一方记录名字的石碑,再不见昔日里廊腰檐牙的一丝影子。那场为了销赃灭迹而人为点燃的大火焚毁了恢弘华美的,蹂躏了中华民族的,却偏偏没有让施暴者如愿,残痕累累地伫立在远瀛观上的几根石柱至今仍无言地昭示着他们对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的摧残和践踏。

也许有些人抱着一观历史教科书上照片的想法来到这里,但实际上这拖着破残之身的圆明园本就是一本历史的教科书;它诉说着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承载着一份不屈的精神。它告诉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记住懦弱的代价,以史为鉴,知耻后勇,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负重”前行。

唐一鹤:

11月7日,19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班在班委的组织下集体前往圆明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班级团建活动。或许是初冬的天气使然,蓝天不夹带一丝浮云,在凝练中多了些纯粹,就像我们的心,纯粹而又充满着坚定理想的力量。在将近1小时的车程后,我们抵达了目的地。为活跃班级气氛,增强班级凝聚力,我们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在景点以各组手势拍完照后,发在班级群里,凭数积分。为了让各组也能够加强联系,因此我们采用组外合作加倍给分的方式,以此来增进大家的感情。大家在拍照积分拿奖品的激励下,都展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阳光正好,在偌大的圆明园中,大家享受着美丽景色,不同的景点背后都有一段坎坷的岁月故事,久久驻足,身处当年遭受列强荼毒的地方,内心百般滋味。面对圆明园,它原本应当风景如画,古代建筑鳞次栉比,恢弘大气,古文物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而今,辉煌不再,留下的只有断壁残垣,只有凭空想象的繁华曾经。有人在讨论,圆明园到底需不需要修复?最终的结果是,不需要。历史需要铭记,眼前实实在在存在的屈辱的印记是最好的警醒。今日之中国,已经不再是往日之中国,未来中国何去何从,当在吾辈之青年。圆明园秋游,不虚此行。

岳浩天:

1860年10月18日是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日子,因为在历史的上,一群强盗纵火烧毁了圆明园。圆明园的毁灭,既见证了帝国主义令人发指的罪行,也反映了清朝的腐败落后。毛主席教导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愈发深刻。

雨果曾这样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作为皇家园林,曾经的圆明园集古今中外园艺大成,尽显山林水秀,楼宇寰阁之美。

今天我们怀抱着对历史的敬意来到这曾被烈火焚烧的圆明园遗址,入眼处,已是断壁残垣,不复昔日“万园之园”的盛世之景。悲腕叹息,我们踏上了缅怀历史的征途。秋意正浓,来来往往的游客仿佛朝圣般涌入此园,原本鞫为茂草的枯涩、光秃秃山丘的孤寂也因沾上了点儿人烟气而增添了些许色彩。参观过程中,看着同学们心怀敬意地游览“故园”的模样、老大爷老奶奶深情朗诵爱国诗词的场景,一丝暖意也渐入心头,这片焦土仿佛又活了起来。看着倒塌的壁石断柱,不由得联想昔日的辉煌壮丽。明年开春,枯寂的树木会重新窜出绿的枝芽。沉重地翻过了历史篇章,却不能忘记、不能抛弃,才能明白祖国繁荣的来之不易,才能更好地拥抱未来。

(文/李雨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