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授权点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学科建设 -- 硕士学位授权点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2 年

发布日期:2025-01-08   点击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2年)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国内马克思主 义理论人才培养、教学研究、理论创新和传承发展的重镇。作为 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奠基者之一,本学科可以追溯到1978

年成立的社科院研究生院马列系,至今已有44年发展史,具有 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累,拥有国内一流、完整的马克 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本学科教学科研力量雄厚,综 合实力强大,人才培养层次高、起步早,高精尖的本硕博教育体 系完整,在全国马院具有重要的示范性与引领性。 本学科秉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立足未来、服务国家” 的战略发展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将学科建设与 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的七大领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 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 过程和基本规律;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要研究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成果,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四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主要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变及基本思想;五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和高 校立德树人,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六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理 论与实践,主要研究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基本原理、历史发展和实 践经验。

二、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情况

(一) 基本条件建设情况

1.培养方向及师资队伍

本学科现设有5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 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 想政治教育,现有学科领域覆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几 乎所有的二级学科,三级学科方向基本覆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所有研究领域。深入落实科教融合办学体系,本学科整合了一支 由特聘教授、岗位教师、专职教师和学业导师构成的“四位一体” 的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好、专业素质优、发展潜 力足的师资队伍。授课师资及导师团队除社科院外,还有全国人 大、中央党校、教育部以及北大、清华、复旦、人大、南开等高 校。教师入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 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 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国家级人才项目100余人次。

2.科学研究及教学科研支撑平台

2022年本学科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其中特别委托项 目1项、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3项、青年项 目1项、学术社团项目2项。获批国社科思政课专项1项,北京 市社科基金1项,入选中国科协学风涵养工作室1项。北京人文 中心年度立项重点课题5项、一般课题5项;获国社科思政课专 项、北京市、中国科协、教育部等多项课题立项。 出版专著12

部;发表学术论文240篇,其中顶级权威期刊论文17篇;在中 央“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27篇。出版译著11部,发表译文

31篇,出版年鉴1部、论文集1部,在其他重要报纸和重要网 站发表理论文章、学术论文95篇,以及其他形式成果。 本学科教师6项成果获第十一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 成果奖二等、三等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中心获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团队奖。31项成果获2021

年度中国社科院优秀对策信息奖等奖项。1项成果获2022年“全 国优秀科普作品”。2项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 重大科研成果,以及其他成果获得其他荣誉等。

2022年,本学位点在期刊、网站、智库、论坛、社团、中 心等平台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本学科积极申报北京高校哲学社会 科学创新中心,教育部思创中心完成思政司交办的多项研究任务, 成功举办“北京人文论坛”,举办15期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 堂,学部委员形势与政策报告会7场。举办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 义本硕博论坛、第三届全国研究生21人论坛和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论坛。扎实推进科研育人;举办办“党的二十大 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论坛”“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开辟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学术研讨会”等专题学术会议,并以学习贯 彻二十大精神为主题举办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等常年论坛,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传。 本学科在2022年积极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并取得切实成效。 举办的对外交流活动主要有:7月24日,新时代——中国意大 利瑞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国际研讨会;7月30日,举办第十 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论坛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报告》(外 文版)新书发布会;9月12日,第九届社会主义国际论坛;11

月11日,与莫斯科国立大学联合举办“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 会议。选派专家赴部委授课8人次,主要向国外政党研修班讲授 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二十大精神、中国治 国理政经验等。经组织单位中联部反馈,讲座均取得良好效果。 除与境外单位合作举办国际研讨会外,还组织国外专家就“中西 方民主”“二十大报告解读”等主题撰写编发“讲述中国”稿件

16篇,刊发于《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出版“讲述中国”外 文专著3部。

(二) 人才培养情况

2022年,本学科培养毕业并取得相应学位共有本科生47人、 硕士1人、博士17人、“马骨干”博士92人毕业;截止2022年

12月,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1.5%,硕士毕业生就业率100%,博士就业率98.2%;

1.持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教学质量,结合本硕博思 政课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在原有教学内容基础上有机融入党 的二十大精神; “学部委员+领导干部+学术名家”系列思政金 课继续推进,《新时代“科教深度融合型”形势与政策课立体化 建设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被推荐参 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批北京市优质教材课件1项、优秀教案

1项,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概论”课程,向中宣部提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 学院建设报告》;参与落实推进学校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专 题活动。

2.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贯彻 落实大学深度科教融合学院建设精神。健全完善系统的科教融合 机制、完善本硕博一体化设计、贯通性培养制度安排,硕博士生 源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优化;克服疫情影响,顺利 完成两个学期本硕博教学计划;扎实推进“马骨干”项目,优化 调整导师队伍、整合培养方案;在全国首设具有完整硕博学位授 予权的“中国学”二级学科,录取“中国学”研究方向硕士研究 生4人、博士研究生1人;完成大学优势学科和社科院登峰战略 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入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

3.切实提升本学科研究生生源质量。2022年, 深化考试招 生制度改革,首次采取“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14人,通过硕博连读招生接收博士生2人,还接收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1人,共录取博士研究生17人。

2022级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健全完善科 教融合机制、本硕博一体化设计、贯通性培养制度安排,人才培 养质量进一步优化。克服疫情影响,顺利完成两个学期本硕博教 学计划。扎实推进“马骨干”项目,优化调整导师队伍、整合培 养方案。

4.在中宣部和社科院引领和支持下,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 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培养任务,按照马克思主义学科门类 设计招收19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2022年度92人获取博士学 位。自2014年3月以来,马骨干计划已经连续招收博士研究生

9批近880人。

5.同步推进科研和学术交流。成功举办“北京人文论坛”, 举办15期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学部委员形势与政策报 告会7场。举办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本硕博论坛、第三届全国 研究生21人论坛和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论坛。

(三) 服务贡献情况

1.高质量落实重大任务

2022年本学科以高质量完成交办任务为抓手,扎实做好党 的二十大精神研究阐释工作。承担迎接党的二十大中央交办重大 调研项目2项。承担迎接党的二十大中央交办4项课题中的3项,其中1项课题的研究报告获主要领导批示。承担社科院院重大规 划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最终成果《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丛书》,第一批7本已经 列入中宣部重点出版计划,目前正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修改 完善。第二批8本正在根据盲审意见和二十大精神进行修改完善。 “新时代新思想标识性概念丛书”2022年出版第三辑共5本: 《“四个意识”》《党的自我革命》《新发展格局》《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党的全面领导》。 落实社科院院党组重要交办任务,承担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中国社科院重大创新项目“‘两个结合’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 界观和方法论研究”的牵头单位工作。

2.承担中央交办重大项目

2022年,本学科承担中宣部外宣项目《全过程人民民主》(中 英文版)、中宣部交办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外研究”等。落实中宣部交办任 务,参与2022年度重点电视专题片《领航》的框架设计、组织 撰写、校稿、审看、咨询等各项工作。同时根据中宣部安排,参 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修订版)、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相关工作。参与完成中办、中宣部 交办委托项目10多项,为党的二十大提供咨询参考,其中1项 成果获中央主要领导批示。另外,还承担了全国党建研究会委托项目、中央巡视办公室委托项目、中国社科院新时代党建研究中 心课题等10余项课题,并定期为中宣部提供意识形态和舆情研 判报告。积极参与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宣讲工作,完成要报约稿

8篇,参与完成宣传二十大精神通俗读物《“数”说二十大报告》, 另外在重要报纸发表理论宣传文章10余篇,并积极开展宣讲活 动。

2.承担二十大精神宣传宣讲任务

积极开展二十大精神宣传宣讲工作。本学科教师辛向阳、龚 云、林建华被聘为中国社科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成 员,积极开展二十大精神宣讲工作,为机关、高校、企业等做宣 讲报告,据统计截至年底宣讲场次近60场。承担完成宣传二十 大精神通俗读物《“数”说二十大报告》,学习出版社2022年11

月出版,获得良好反响,并获中宣部主要领导认可,被称之为研 究宣传二十大精神的第三部图书。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落实“入主流、入体系、一体化、一盘棋”的科教融合发 展方略,捋顺科教融合机制,达成工作融合、人心融合的目标, 持续加强学术科研资源与教学培养体系的双向转换与相互提升。

2.本学科人才培养相关规章制度、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民主决策程序有待进一步增强,不断增强学科、师生的认同感、 归属感。

3.需要继续完善本学科教师的教学责任和绩效评价制度,打 造有利于学科发展和教学培养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学科 教师的教学教改积极性。

四、下一步年度计划

1.以科教融合体系为支撑,继续提高政治站位,面向马克 思主义理论“优势学科”建设,打造政策特区,加快形成一流的 学科支撑体系。

2.继续打造“学部委员+领导干部+学术名家”系列思政 金课。结合教学规范和规律,促进“学部委员形势与政策报告会”、 领导干部讲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课程体系的 稳定和优化,申报教育部思政课教学示范中心。

3.继续加强和稳步推进教师、教学队伍建设。继续加强和 优化思政课团队授课制度,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继续实施思政课 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支持计划,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和骨干 研修。

4.积极推进学术研究团队建设。根据科教融合学院建设方 案,落实推进本硕博一体的教学部、教研室建设落地。落实部署 本科、研究生和思政课三个学院直属教学部,按照学科专业和学 术资源分布特色,下设7+1个专业教研室,整合学科、学术和人 才队伍。

5.继续加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和北京市研究基地北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建设,积极推进校级研究平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