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建设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教学培养 -- 思政课建设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发布日期:2018-12-31   点击量:

“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为及时、准确、深入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 切实提高我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教社科〔2015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社科〔2018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

1.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与管理。将其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整体规划。完善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负责,教务与科研处、本科生工作处直接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按照上级要求,把该课程教学工作作为考核评估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我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体系。

2.设置“形势与政策”课教研组。马克思主义学院下设形势与政策教研组,负责全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计划制定、教材提供、师资建设、课时安排、检查考核等工作,定期组织集体备课,落实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

3.完善课程建设的条件保障。把“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加大投入力度,保证所需经费落到实处,积极创造条件,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配备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施,提供充分的教学科研资料,加强信息化建设。

二、加强教学管理

4.充分保证规范开课。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本科学生必修课程,纳入学校统一教学计划,面向大一至大四年级各专业在校学生开设,保证课程覆盖所有在校本科生。严格落实学时学分,每学期不低于8学时,共计2学分。每学期初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与科研处、本科生工作处根据教学计划和工作安排,共同确定本学期教学专题和授课教师名单,规范教学要求。

5.教材遴选及使用。统一使用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思想政治工作司委托中宣部时事杂志社编写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以及中宣部、教育部等不定期下发的形势教育辅导资料为教材,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的政治性、政策性、科学性和权威性。支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自编教学辅助材料,自编材料由学校党委负责审定。

6.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每学期设计4个教学单元,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同时,积极探索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管理,严格课堂考勤,作为成绩评定的重要内容。课堂考勤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与科研处、本科生工作处共同负责,可以采取不定期抽查点名的方式进行。

7.考核及成绩评定。坚持知行合一原则,创新考试考核办法,探索建立科学全面准确评价学生“形势与政策”课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成绩考核采取“平时考核+课程结业考核”的方式进行。“平时考核”以提交学期学习总结报告的方式进行,由学生在第1-5学期的期末分别撰写提交一篇参加“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的个人总结报告,重点考核学生在本学期的学习效果;“课程结业考核”以提交专题论文、调研报告的方式在第6学期期末进行,重点考核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掌握水平,考核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了解情况。“形势与政策”课的成绩考核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组织实施,每学期末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将个人学习总结报告提交至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教研组,由教研组进行成绩评定。该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和“课程结业考核”成绩共同组成,在第6学期期末该课程考核工作全部结束后,一次性计入成绩册。

三、加强课程建设

8.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紧密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坚定“四个自信”贯穿教学全过程,重点讲授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重点讲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开设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与政策专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专题、港澳台工作形势与政策专题、国际形势与政策专题等。依据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安排教学。同时,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9.创新设计教学方式。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科学分析当前形势与政策,准确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课程的覆盖面。

10.加强教学内容研究。建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热点难点定期搜集解答制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与科研处通过课题支持形式,组织教师加强教学研究,及时关注形势与政策变化,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提供有力支撑,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

11.推进优质资源共享。积极参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建设,采取切实措施推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四、加强队伍建设

12.实行特聘教授制度。制定“形势与政策”课特聘教授任职标准,坚持高标准,按照“优中选优”原则,分层建立特聘教授专家库,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和先进人物等上讲台讲“形势与政策”课。校领导应带头讲“形势与政策”课。

13.配备高素质专职教师负责课程组织工作。严格遵照学校有关文件精神,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为中心,切实做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各项工作。

14.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参加中宣部、教育部、北京市等部门举办的骨干教师、新进教师、社会实践研修等示范培训,积极开展校级“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培训,强化教学科研骨干培养。

15.建立导向明确的评教制度。鼓励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上。研制科学的考核标准,计算教师教学工作量要充分考虑“形势与政策”课难度大、变化快、备课耗时多的特点。完善教学评议制度,坚持管理与激励并重,实行教师退出机制。